美的国内股票配资资讯,行业中的 “白电一哥”,市值一直保持着大于白电老二和老三之和的强势状态。2025年上半年,更是交出了狂赚260亿元的辉煌“战绩”。但就是这么一个“行业大哥”,在股票市场却一直不受待见,以至于其近半年的涨幅还没有跑赢恒生指数。
反观同赛道的小米却早就被资本市场捧上了天,半年内涨幅就超过了58%,市盈率更是美的的5倍之多。
美的平淡和小米的崛起,在股票市场形成明显的差距。作为“白电一哥”的美的到底怎么了?为什么得不到资本市场的“宠爱”?
美的太稳没有想象力
美的上半年的净利润比小米多了30亿元,但股价涨幅、估值却远远不如小米。很多人可能会很困惑:美的这么赚钱,难道不香吗?如果从盈利能力来看,美的确实甩出小米好几条街。但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并不是看今天的利润,而是更看重明天的故事,未来的发展有没有想象力。
在资本看来,小米的故事更丰满。它有手机、汽车、AI、智能家居生态等多个业务块组成的庞大生态,未来有极大可能成长为极具商业价值和投资价值的科技帝国。
美的则不同,它的业务板块还是集中在空调、洗衣机、冰箱等传统制造业。虽然美的的赚钱能力无敌,但在投资人看来,它仍然是一家传统家电厂商,未来发展空间一眼到底,缺乏想象。
投资人对两者最直接的评价是:美的太稳,没有想象力;小米的故事让人兴奋,即使短期亏钱,但是未来一定可以赚大钱。
传统家电陷入低价竞争
今年家电行业的竞争相比较往年更加残酷。美的空调加上国补比去年便宜七八百;海尔洗烘一体机优惠一千多;格力空调再附赠三年免费清洗;小米1.5匹变频空调最低做到1290元……
这场价格战的始作俑者,正是小米。当雷军喊出要用“极致性价比”重构家电格局,从空调开始全面降价时,美的、格力、海尔等传统巨头只能被迫迎战,甚至于美的旗下华凌空调的部分机型都跌破了千元,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。
小米集团2024年报似乎对美的形成了“威胁”,其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等大家电去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50%。今年小米空调掀起低价攻势,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,“小米空调今年的目标是在中国零售市场达到行业前三。小米大家电业务从来不担心‘价格战’,小米的产品、硬件、智能化都要强很多,渠道效率也要高很多,这些是小米大家电业务的底气。”
前不久,方洪波首次对媒体回应与小米的竞争称“在战术上重视小米、在战略上不惧怕小米”。他还表示,美的既要往上走、做高附加值产品,也要往下走、拼成本,不能坐视小米蚕食市场。但他也明白:要想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,仅靠制造基因远远不够。
资本不喜欢美的的硬实力
虽然整个家电行业被小米打的很难受,但美的却并没有趴下,反而成为整个行业里最稳的那个玩家。这是因为美的有着多年发展沉淀下来的“硬实力”。
首先,美的有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优势,从压缩机到电机这类家电核心零部件,美的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。数据显示,美的的压缩机自供比例超八成,电机超七成,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。
其次,美的的产品不需要代工,全部自主生产,尤其是其“灯塔工厂”,几乎全流程自动化,生产本进一步被压低。
最后,更关键的是美的并非仅靠低价走量,其还有高端品牌COLMO和东芝做护城河,让美的整体毛利率保持稳定。如果我们做一个横向对比会更明显,美的的营收相当于两个半格力、一个半海尔、五个海信加起来;净利润是格力的1.8倍、海尔的两倍多。
美的的“硬实力”是其多年耕耘积累的家底,但保持这个家底的前提是,降本增效,生产端要降成本,销售端要提利润。小米则不同,它空调可以不要利润,只要能够带动整体生态的循环。换句话说,小米空调的市场份额越高,其生态价值就会水涨船高,对其他业务的驱动力就越大。这就是小米的“软优势”,它代表的是科技未来,是故事性;而美的代表的是传统制造,是夕阳产业。
美的转向更具未来感的赛道
对于标签的区别造成的赛道差异,美的并非没有意识到。近两年来,美的一直在新能源、机器人、工业自动化等更具有未来感的赛道布局,试图摆脱传统制造的标签。但方洪波也清楚:要想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,光有制造业基因还不够,还得学点互联网的打法。
为了应对来自小米的竞争,美的的高管也开始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、短视频、直播间,尝试使用更直接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联系。这一系列动作,其实是美的想告诉外界,美的不只是一个卖空调的,它在努力转型成一家有科技标签、有未来想象力的企业。
未来的看点在于,美的能否把厚实的制造底盘,与新的科技叙事结合起来。只有这样,它才能既收获业绩的确定性国内股票配资资讯,也赢得资本的想象力。
配资官方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